景颇
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地区。缅甸境内的大部分克钦族支系与中国境内的景颇族、傈僳族也有极深的渊源。
1
1
景颇历史溯源
景颇族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市史籍。据历史传说和汉文史籍记载,景颇族的先民就劳动生息在康藏高原南部景颇族称为木转省腊崩(意为“天然平顶山”)的山区,约自唐代始沿横断山脉南迁至云南西北部、怒江以西的地区。这个地区汉代属永昌郡,唐代属南诏*权的镇西节度管辖。该地的居民包括景颇族先民在内,被称作“寻传蛮”。当时的寻传人居住在山野森林中,持弓挟矢,从事狩猎生活。
继南诏、大理*权之后,元代在云南设立行省,寻传地区属于行省管辖。随着生产的发展,景颇族各部逐渐形成茶山、里麻两个大的部落联盟,产生了从原始农村公社分化出来的世系贵族山官。社会开始分裂为最初的三个等级:即官种(贵族)、百姓和奴隶。等级之间界限严格,“南瓜不能当肉,百姓不能当官”。奴隶随主姓,从事各种劳役,无人身自由。
15世纪初,明朝在这里推行土司制度,设立了里麻、茶山两个长官司,任命景颇族山官为长官。茶山长官司先属金齿*民指挥使司,后属永昌卫,继改属腾冲府管辖;里麻司直属于云南都司。清代,景颇族地区属清朝所设置的有关府州县管辖。
16世纪以后,大量景颇族迁移到德宏地区。在汉族和傣族先进生产技术和封建经济影响下,景颇族开始有了犁耕农业,使用了较先进的铁质农具。以后又学会种水田,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封建因素逐渐发展起来。由于内部封建因素的发展,奴隶又不断反抗逃亡,同时受汉族和傣族封建制度的影响,奴隶制迅速没落。
在封建因素产生过程中,由于傣族土司的控制和分化,虽然有些地区的山官以村社首领的身份,篡夺了村社土地的最高权力,开始向封建领主制转化,但并未形成完整的领主制。同时,随着社会内部生产的缓慢发展,固定耕地面积增加和汉族地主经济的影响,各地景颇族社会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因素,形成社会经济的多结构状态,但基本均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初期。由于这种嬗变,上层建筑特别是文化和意识形态落后于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因此,景颇族社会在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同时,保留了较多的农村公社的残余。
1
1
《目瑙斋瓦》
《目瑙斋瓦》融神话、传说、诗歌于一体,是景颇族的一部活的口碑历史,也是一部一代又一代地传诵和承袭下来的诗歌体裁的文学巨著。
年5月,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申报的“目瑙斋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上,景颇族人民没有文字,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繁衍生存的历史,主要靠口头传诵流传下来。“目瑙斋瓦”史诗,既是历代斋瓦们保存下来的宝贵史料,从中可以探索景颇族古代史的脉络。
其音韵格律整齐,语言优美整齐。历史上,景颇族人民没有文字,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繁衍生存,主要靠口头传诵流传下来。“目瑙斋瓦”史诗,既是历代斋瓦们保存下来的宝贵史料,从中可以探索景颇族古代史的脉络。
它从开天辟地唱起,以优美的神话故事形式,记载了景颇族人民从远古到现代的发展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七大部分:天地的形成、制服天地、孕育人类万物、宁贯杜瓦平整天地、洪水淹天的时代、宁贯杜娶龙女与族系、对生产生活的生动描写等。现已收集到的《目瑙斋瓦》的本子有五六种,但只是因其流传的地区和演唱者的不同而略显不同而已。年3月,由景颇族著名的斋瓦(巫师)贡退干(又名沙万福)演唱,州*府巡视员、景颇族著名学者李向前用景颇文整理,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较为完备的一本,全篇万余行。后李向前与十届全国*协委员、云南民族大学景颇族教授石锐、景颇族诗人晨宏一起将其译成汉文,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
目瑙纵歌作为景颇族盛大的民族节日,每次举办时都有成千上万人来参加,人们围成圈跳舞,一片欢歌笑语,氛围温馨而热烈,在舞蹈中人们忘记了过去一年生活中的磕绊,用欢快又神圣的心情为新一年而祈福。景颇族同胞们沉浸在斋瓦吟诵《目瑙斋瓦》的神圣氛围中,感受着先辈们创业的艰难,表达着对祖先、神灵的缅怀之情,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倾听历史久远的声音等等。这个活动既能使人在斋瓦虔诚的吟诵中得到心灵的安抚,又能增加了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的感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转载自:走进景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