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化传承传承与融合,芒市景颇人的竹编 [复制链接]

1#

景颇人历来是务实的实践派,历史迁徙中,他们在探索新天地新家园时很快就发现了竹子的妙用,嫩竹笋可以用来食用,大龙竹可以用来做房屋支柱,没有背箩怎么办?用竹子编,没有刀壳怎么办?也用竹子编,景颇人的竹具越开发越多,到后来桌椅板凳、盆瓢碗筷、筛子地毯、鱼篓……生活生产用具、礼仪用具都能用竹子制造,景颇人真正做到了对竹子的物尽其用。

趁天气微凉,唐勒栽拿起了随身携带的长刀准备出门砍些竹子做个背箩。唐勒栽是云南省德宏州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西山乡营盘村人,编织竹具的手艺是跟着长辈学得的,从小喜欢编东西的唐勒栽在还是个放牛娃的时候就看着父辈编东西,一点点地模仿一点点地学习,慢慢就传承下来了。

唐勒栽从竹林里选择一根大小适中的竹子,手起刀落将其砍倒,景颇男子对刀的掌控总是恰到好处,修剪掉多余的枝杈,就扛起走回家了。

邻村的唐勒盖也是一位竹具编织手艺人,年轻时候手落下了残疾,对生活带来了影响,但却阻止不了他对竹编的喜爱。

“背箩,背带,刀箩,筛子,鸡笼,这些传统的编织品被景颇族从遥远时期祖祖辈辈传下来,哪怕到了现在,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编织品在生活中的用处也是不一样的。”唐勒盖说道。

背箩是景颇同胞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实用的竹具,一般用于上山背柴背山货,它的内部空间较大,装的东西较多,用的地方也多。砍下适合的竹子,然后用刀将竹子削成软硬薄厚适中的竹片,这道工序极为讲究,竹片太厚太硬就无法进行编织,竹片太薄太软在编制过程中就容易断裂,对此经验老到的手艺人总能掌握合适的尺度。

竹片的准备是背箩制作的开始,竹条打底就是制作背箩的第二道工序,依据背箩的大小,打底的竹条一般要用八对单,打底准备就绪,就可进行背箩编织了。

两位师傅告诉我们,编织一个背箩大概要花费两天左右的时间。编织手艺虽不分男女,但男子偏多,这也与景颇男子狩猎的历史有关,男人们要制作各种工具用于其中。

历史上,景颇同胞在迁徙路上不断接受新的事物与新的生活方式,深受汉文化影响,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往日的竹具逐渐被铁器代替。民族文化的发展一部分是传承,一部分是融合,每个子孙都是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要承担起文化保护责任,守护民族文化根脉。

“这个编织手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结晶,与生活息息相关,用的地方范围广,由于现在年轻人很少接触编织品,很多传统手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所以也希望咱们这代的景颇年轻人能多接触这一块,一起传承下去。”唐勒盖说道。

来源: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微美芒市

责编:寸佳审核:刀宏央wentu:芒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