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缅甸为什么这么混乱被明朝瓦解后又被东吁王 [复制链接]

1#

缅甸古时被称为蒲甘王国,最初位于中国西南的大金沙江与钦敦江交汇处以东的平原上。缅甸的先民在唐代时,曾作为南诏国的先锋,参与攻打骠国的白狼羌。随着南诏灭亡,白狼羌人定居于此地,并在骠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自己的王国,阿奴律陀则成为了其开国君主。

蒲甘王国历经近二百年的发展后,先后征服并吞并了南部的直通王国和勃固王国,西部的阿拉干王朝,东部的掸人各部落,还曾远征锡兰、真腊、大理,为今日缅甸的版图奠定了基础。阿奴律陀被誉为“缅甸的秦始皇”,并被称为缅甸三大帝之一。此后,缅甸地区成为南诏的一部分,长期臣服于中原王朝,直到元朝时期仍然如此。

事情要从我国西南地区曾存在的“麓川王国”谈起。在唐代,这片区域被称为南诏,而在两宋时期则称为大理。元朝灭大理后,设立了云南行省。忽必烈命令其第五子忽哥赤的后裔封为梁王,驻守云南,并根据当地各部势力的分布,划定了“路”这一行政区划等级,建立了土司制度来进行统治。较为强大的傣族首领们被元朝任命为总管,担任各“路”的长官。

元朝中后期,云南的控制逐渐趋于松弛。年,麓川路(即瑞丽及其周边地区)总管芳罕去世,他的次女南玉罕良继承了总管职务。南玉罕良去世后,芳罕曾经赶走的小妾召南宛与她的儿子们联合,推举她的儿子混依翰罕接任麓川路总管。混依翰罕继承了家族世袭的总管职位,凭借这一身份,他在曼陀罗体系中自然而然地拥有了威望,许多村庄和部落纷纷归附于他。

年,依翰罕脱离元朝,建立了大卯国,并自号“思汗法”,其中“思汗法”在傣语中的意思是“白虎王”。随后,他开始吞并周边的部落,很快以今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为中心,崛起了一个强大的政权——麓川。混依翰罕以勐卯为中心,按照曼陀罗体系建立了“麓川王国”。经过几代人的发展,这一政权的军力逐渐强大,拥有三十万兵力,并且能在战时调动百头重甲战象。元朝对此无能为力,最终在该地区设立了平缅宣慰司,并将思汗法封为世袭宣慰使。

在麓川王国的鼎盛时期,周边的强国如暹罗、八百、老挝、车里、白古等都纷纷向其称臣。麓川一度成为横跨云南和缅甸的西南强国,人口超过百万。最强盛时,麓川的疆域以永昌为界,控制了半个云南以及大部分缅甸地区。麓川王国的强大,得益于其全民皆兵的制度,以及众多装备铜铁盔甲的精锐士兵。这些士兵不仅擅长丛林作战,还精通使用标枪和弩箭。更为特殊的是,麓川拥有一支由士兵指挥的精锐部队,其中包括百头披甲战象,战象背上装有战楼,四周配有盾牌竹筒,中央则置有短槊,以备近战时击杀敌人。这样的部队甚至令元军感到畏惧。

然而,正当麓川王国准备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刻,不幸遭遇了朱元璋建立大明的局面。洪武十四年九月,朱元璋任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和沐英分别担任征南副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征讨盘踞在云南的北元势力。随着明军进入云南,两个新兴政权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拉开了一场长达六十年的血腥战争序幕。

对于明军入滇,麓川并未放在心上,他们期望朱元璋能像对待朝鲜那样,给予麓川类似的朝贡国待遇。然而,麓川王国所遇上的却是雄才大略的朱元璋,朱元璋显然不打算放任麓川独立,必然将其纳入明朝的版图。在这种形势下,麓川各地的领主纷纷起义反抗。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将原属于麓川的威远、远干等地区划归楚雄府管辖。

随后,朱元璋重建了元朝的金齿卫,并在紧邻麓川的瑞丽地区开展大规模屯田,每百里设立营地,率兵耕种。这显然是为对麓川发动军事行动做准备。而麓川则抢先行动,突袭了金齿卫城,攻破城池,生擒了卫指挥使司王真,并在屠城后将城池彻底夷为平地。

卫指挥使司级的官员被活捉并遭屠城,照理说,这样的事件朱元璋绝对无法容忍。然而,朱元璋竟然选择了容忍,不仅如此,还任命思可法的孙子思伦法为宣慰使,并要求其“俾守旧疆”,也就是说,朱元璋实际上是承认了麓川的合法地位。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当时北元尚存。相较而言,麓川无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

思伦法却不以为然,满心得意,觉得自己终于能与大明和北元分庭抗礼,三分天下。因此,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自毁的道路。洪武十八年,思伦法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景东。景东的傣族首领俄陶根本不是对手,只得逃往大理避难。大明云南军都督冯诚(冯胜的侄子)领兵前来迎战,结果依旧惨败,全军死伤惨重,难以计数。若继续如此发展下去,云南很可能会沦为第二个越南。

在这种局势下,朱元璋终于按捺不住,决定采取行动。于是,从洪武二十年开始,他调集了20万大军,亲自出征云南。与此同时,思伦法率领30万大军及数百头战象,在洪武二十一年进攻明朝定边府(今大理的南涧彝族自治县)。

这是西南地区数百年来规模最大的军事力量。此时,驻守云南的是朱元璋的义子沐英,而他能够调动的兵力仅有3万。麓川的士兵不仅人数众多,更具优势的是他们熟悉本土环境,擅长进行游击战、伏击战以及山地作战,尤其是战象军,明军难以应对。

得知定边府遭围困的消息后,沐英迅速集结了三万大军,日夜兼程,历时十五天,终于在定边即将陷落之前赶到。起初,明军派遣了三百名铁骑,前往麓川营寨前挑衅。为应对这一挑战,思伦法调遣了三十头战象,配以步兵迎战。双方交战后,云南前卫指挥官张因巧妙地射出一箭,竟精准命中了一头战象的左膝。战象因疼痛倒地,麓川的将领也被抛落,最终死于混乱的战场之中。明军趁机发动猛攻,斩杀了麓川军数百名敌兵。

战后,沐英再次派遣信使上门,约定次日决战。思伦法率领全军出营,动员了30万大军,队伍最前列是排列整齐的战象,它们披上铠甲,背上架设了战楼,神射手隐匿其中,随时准备对明军将领进行精准射击。明军则拿出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火枪,命令火枪兵开火攻击这些战象。

思伦法曾见过火枪,并亲自试过,他深知火枪虽有威力,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装填弹药的时间太长。于是,他命令自己的士兵趁着明军更换药品的空隙,立即发动冲锋!麓川军便全力向前冲去。然而,令思伦法意外的是,明朝的火枪居然没有停歇,一声接一声,如同收割麦子般,连续不断地割夺着麓川士兵的生命。

明军火枪能不断发射,源于沐英首创了“三段击”战术。

首先开火,然后退到后方进行装弹。

第二排开始开火,

第三排开始开火。

三排士兵轮流装填、开火,确保了火力的持续输出。麓川军在自相残杀中损失惨重,明军趁机发起猛攻。思伦法果断下令,全体骑兵出击,迅速与明军展开混战,这样一来明军的火枪便无法发挥威力,同时也为战象部队争取了整顿的时间。然而,麓川军的战斗力严重不足,结果一触即溃。

经过一场惨烈的大战,麓川军全军崩溃。战后统计结果显示,明军斩杀敌军三万人,俘虏一万余人。思伦法虽然逃脱,但麓川军的象群却被捕获了37头。明军的伤亡不到千人。这场战役对思伦法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打击,直接导致了他对麓川的控制力急剧下降,随之而来的是麓川阵营中叛徒的出现。思伦法原本控制的孟养府、木邦府、孟定府、威远州等地区的土司纷纷离心。

最终,思伦法的疆域仅剩瑞丽周边的一小块地区,统治中心也迁移至孟养(今缅甸境内)。尽管已经沦落到如此境地,但毕竟曾与元朝和明朝有过交往,其眼界、制度以及财富积累能力远超当时缅甸的地方领主。因此,思伦法集结缅甸土著力量与明军对抗。随后,明朝又两度远征麓川,动员兵力超过十万,然而每次都遭遇惨败,损失惨重。最终,大明派出十五万大军发动远征,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思伦法在败北后被押送回缅甸国王的住所,在前往南京的途中因绝食而死。

在“土木堡之变”爆发后,麓川趁势崛起,联合周边的傣族力量,南下征服了缅甸的阿瓦王朝,迅速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一个小霸主。

明朝为了解决麓川的割据局面,动用了全国的兵力。虽然麓川最终被瓦解,但也因此再没有任何势力能够有效制约缅甸的北扩。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葡萄牙人进入了东南亚,东吁王国(即今缅甸)雇佣了上千名葡萄牙士兵。而麓川曾从明朝学到的军事和技术,逐渐显得过时。

在嘉靖二十一年的卑廖之战中,东吁王国成功击败了麓川人。随后的几十年里,东吁王国不断将战线推进,最终攻占了麓川人的故乡孟养。东吁王朝彻底掠夺了麓川数百年来积累的财富,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缅甸,随后导致了东吁王朝和贡榜王朝相继对其领土的侵扰。然而,因侵占了本不属于自己的资源,缅甸的局势一直陷入动荡,至今未能平息。

#智启新篇计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