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验谈德宏梁河ldquo山里的生 [复制链接]

1#
网站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19.html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芒东镇洒坞村曾经是一个深度贫困的山区村,全村多户农户中贫困户占93.68%,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度极其困难,众多群众在温饱线上徘徊……

在云南师范大学等省、州、县各级各部门的挂钩帮扶下,洒坞村的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不足0元增长到.36元。如今,洒坞村已是旧貌换新颜,昔日贫穷落后一去不复返,群众正朝着民富村美的幸福生活前进。

旧屋“变”新房

之前,村民*大叔总说自家*墙木梁小土屋住着挺好,就是不肯改造,村委会和工作队“N顾茅庐”,描绘“变”的蓝图,分析房屋改造的种种好处,倔强的*大叔最终接受了工作队的好意,自愿投工投劳改造房屋。

“旧屋”换“新颜”

不止*大叔一家,洒坞村农户都实施了危房改造、易地搬迁、人居环境提升等项目,村民房屋质量得到提高。村民老杨家以前的房子梁柱歪斜、墙壁污黑,地面坑坑洼洼、青苔密布,篱笆围栏被虫蛀蚀,破败景象触目惊心。经过改造后,老杨家房前屋后花草繁盛,每个角落都被收拾得干干净净,有了“家”的感觉。

坡地“变”梯田

洒坞村地处山区,农田较少,农业生产发展受到制约。实施脱贫攻坚后,通过坡改梯田项目,使多亩的山坡变成了梯田,群众在改造后的农田里种植甘蔗。甘蔗产量和质量与日俱增,逐步成为了洒坞村一项重要产业,甘蔗种植年收入达到多万元。随着甘蔗种植产业的发展,挂钩单位云南师范大学还协调专项资金,帮助洒坞村修缮蔗区道路,助推甘蔗产业进一步发展。

洒坞村茶园一角

洒坞村群众还在山地上种上了茶叶、棕苞米、草果等畅销市场的经济作物,并在挂钩单位的帮助下通过多种渠道销往外地,年创收超过万。

旧村“变”新颜

在脱贫攻坚中,各级*府及挂钩单位多方协调专项资金用于村内道路硬化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年,洒坞村安装上了41盏太阳能路灯,晚上出行群众既安全又方便。挂钩单位还为洒坞村安装了大众健身器材,闲暇之余或是傍晚,村里的老老少少都喜欢来锻炼健身或是玩耍。“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和城里人的一样了,各种设施越来越齐全,日子也越来越幸福。”段大妈一边在健身器材上锻炼,一边满意地说道。

洒坞村村内道路硬化完毕

随着洒坞村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改观,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现在山里的生活十分方便,大家都在积极发展产业,收入不断提高,村里人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村民王大爷说,以前不愿意留在村里的年轻人,看到这些年村里的变化后都赞不绝口。

愁眉“变”笑颜

村里的周大叔打算扩大黑木耳、烤烟种植,但资金短缺让他愁眉不展,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周大叔顺利拿到贷款5万元,把烤烟种植从14亩发展到20亩,木耳种植从1窑发展到2窑,两项种植的经济收入也翻了一番多。一年下来,周大叔不仅还清了贷款,除去成本净收入0多元,从此周大叔一家靠种植走上了发家致富路。

工作队员帮村民安装调试电视机

脱贫攻坚期间,驻村工作队还上门为群众安装电视机,丰富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解决了山区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产业发展、就业等问题在脱贫攻坚中得到解决的同时,饮水、电视等这些事关群众日常生活的“小事”也到了解决,洒坞村群众昔日的“烦心事”一件件得到解决,大家愁眉“变”笑颜。

扶贫必扶智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扶贫工作中,驻村工作队把教育扶贫在群众脱贫工作的优先位置,利用空余时间给洒坞村的小学生们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分享读书留学经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和家长沟通技巧等,传播知识与正能量。

老杨叔家的孩子在填报志愿时失误,驻村工作队知道情况后,就四处询问补录程序,指导孩子填报,最终如愿录取到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老杨叔家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家里的经济负担重,驻村工作队就积极帮助孩子们申请教育补助,帮老杨申请了产业补助,从此老杨家的经济压力得到了缓解。

年以来,洒坞村先后有28人考取大学,得到了中色集体、雨露计划、西山圆梦计划等各种社会项目资助5万余元。只要挂钩户有子女在读的,挂钩帮扶人员每次到农户家中,都会自掏腰包到元不等,资助挂钩户子女安心读书。

如今,洒坞村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发力,接续奋斗,不断“改变自我”,他们正用勤劳的双手绘制着美丽乡村画卷!

推荐阅读

1、大理!大理!

2、.95亿元!中央财*下达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

3、年底,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4、不远“万里”!他在丘北扶贫热土上绽放青春

5、“知云茶、品云味”于茶香间“遇见”云南

云南网记者:夏苇

通讯员:董诗林

责任编辑:夏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