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德昂族支系有花德昂、红德昂、白德昂、黑德昂等,每个支系语言又有区别,服饰也有不同。德昂族作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五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在芒市的发展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创造了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中部,距市府所在地22公里处国道两侧,是通往瑞丽、畹町等国家级口岸的重要交通要塞。
三台山德昂族乡辖勐丹、出冬瓜、允欠、帮外4个村民委员会,31个自然村,34个村民小组,其中德昂族有19个村民小组,景颇族有7个村民小组,汉族有8个村民小组。
德昂族博物馆
中国德昂族博物馆是云南省8个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点工程之一,始建于年9月。
博物馆位于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人民*府(国道)旁,由主展馆、动态表演馆、手工艺展示馆、座谈报告场组成,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示、社会教育、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德昂族博物馆。
博物馆主展馆面积为㎡、动态表演馆面积为㎡、值班室面积为20㎡、场地㎡,总占地总面积㎡。整体建筑体现德昂族传统民居风格,即四檐出水、孔明帽、吊脚楼等德昂族房屋外型。
共收藏德昂文物多件,主要包括德昂族出土文物、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服饰纺织、民间工艺品、古籍文献、节日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
博物馆的建成使用,向世人撩开了德昂族文化的神秘面纱,对拯救、挖掘、保留、传承德昂族语言文字、农耕传统、宗教信仰、饮食服饰、文学音乐美术等具有深远而重要意义,对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德昂族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
德昂族浇花节
三台山乡的达古达楞格莱标代表性传承人李腊拽、德昂族浇花节代表性传承人王腊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浇花节
德昂族浇花节是德昂人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于清明节后第七天开始,历时三天。每年节日的第一天,王腊生一大早就带领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幼,在奘房内进行祈福。然后在水鼓、象脚鼓的引领下,举行取水仪式,为佛像浇水,为佛爷洗手;
第二天,村里的年轻人分别为寨中长老们洗手洗脸,祝他们健康长寿;从第三天开始,全村群众才相互以花束洒水浇在对方身上,相互祝福。在整个节庆活动中,每天都要举行各种诵经仪式和民俗活动,而王腊生都要以“贺路”的身份,主持这一系列的重要活动。
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
《达古达楞格莱标》是德昂族迄今发掘、整理并出版的唯一一部创世史诗,全诗长1余行,史诗与其他民族的创世史诗不同,情节单纯,始终以万物之源──茶叶为主线,集中地描写了这一人类和大地上万物的始祖如何化育世界、繁衍人类的神迹,并以奇妙的幻想将茶拟人化。
它反映了德昂族人对茶树的图腾崇拜,是德昂民族心中的历史,是流经无数岁月的民族文化之河,是民族行为规范的教科书,是民族美学、人文思想的体现,具有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和伦理学等诸多价值。代表性传承人李腊拽居住于三台山乡出东瓜村。
德昂族传统服饰,男性左耳戴耳环,女性不蓄发,均缠包头,衣服以黑、红为基本色调,包头和衣服上五彩斑斓的绒球、女性前襟雕刻暗花的大方块银扣和腰间精致的腰箍引人注目。
腰箍,是德昂族妇女们最精美的装饰品,采用藤篾编制而成,上面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漆成红、黑、绿等颜色,有的还镶上银环,象征着美丽和勤劳,是德昂族妇女们最为钟爱的饰物。
德昂族喜欢嚼烟,称“阿鲁”。嚼烟是用草烟丝、沙基、槟榔、芦子和红石灰等共同放于一个精致的银烟盒中。经常嚼烟,牙齿呈黑色,有防虫蛀、保护牙齿的功用。
凡亲朋好友来到家中,主人就拿出烟盒,请客人“嚼烟”,以示热情。随着现代文明进入德昂族生活,“嚼烟”这种现象只出现在老一代的德昂族人群里了。
大水鼓,是德昂族独特乐器之一,中间留有小孔用来装水,装水后的“水鼓”敲击起来音色低沉悠远,犹如德昂族悠久的文化在历史的山谷中回音。一般只有在举行盛大节日是时候才击鼓。“水鼓舞”是德昂族的舞蹈,舞蹈时,将鼓挎在脖子上,鼓在身前,边敲边跳,大硭、大钹伴奏。鼓声深沉、庄重。可以单独跳水鼓舞,也可大家跟随水鼓节奏起舞。
德昂族人擅种茶、喜喝茶、重茶礼,被称为“古老的茶农”。茶不仅仅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而且是他们的“命脉”,联系着德昂族人的精神信仰和这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德昂族与茶叶的关系远远超出了物质的范畴,更衍化成了各种精神和观念的情结。这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昂族古歌《达古达楞格莱标》所传诵的思想意识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是分不开的。古歌讴歌茶树不畏艰难、不畏强暴、舍生奉献,以及不屈不挠、依靠集体、团结奋斗的开拓精神,实则揭示了德昂族的民族性格、价值观念和情感指向。
德昂族生计方面依赖茶,在用茶的时候还融入了许多精神风俗方面的文化内容,形成了独特的茶礼仪、茶习俗。迁徙茶、定情茶、提亲茶、报丧茶...不同的包装包涵了不同的寓意。德昂族制茶工艺独特,其酸茶制作更为世所仅见,酸茶具有清热生津、消炎解酒、增进食欲、助消化的功效。
德昂族饮食酸、辣、臭、苦(凉),四者皆开胃、消食、消暑、解*。食物的烹制方法主要有烤、蒸、炸、煮炒、剁、舂、腌等。
对山茅野菜和酸性食物喜食善做、经验丰富,尤其是制作的山姜舂干巴、橄榄撒、橄榄圆子、臭菜、干板菜、酸笋鸡、煮苦凉包、拌嫩茶尖、拌酸茶等。风味独特、远近闻名,作为“古老茶农”利用茶叶作为食材制作各中美食独树一帜。
因居住地多竹子,利用竹笋作为食材能制作出*笋、灰笋、臭笋、干笋、酸笋等众多美食。
三台山乡在产业培育上利用三台山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发展产业化”的要求,积极整合林业、民宗等部门资金扶持种植澳洲坚果。按照“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理念,在突出澳洲坚果这一主导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鼓励引导群众套种咖啡、西番莲、菠萝等农作物为主,逐步形成“以短养长、立体种植”的发展模式。
全乡澳洲坚果种植面积为3.5万亩,投产面积0.42万亩,鲜果产量多吨。除了澳洲坚果外,三台山各族群众还发展了甘蔗、香蕉、咖啡、西番莲、菠萝等种植业,能繁母猪、母牛和育肥猪、牛等养殖业。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允欠村委会帮弄村
中国传统村落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出冬瓜村
出冬瓜村
芒市三台山乡出冬瓜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赵腊退结合本民族文化资源、自家庭院宽敞、有奇特山石等,在自己家里开设起了农家乐,主打德昂族传统特色菜,吸引了许多游客,他的农家乐成为全国各地许多学者田野调查、大学生写毕业论文、采风基地。
来出冬瓜村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乃至国外的游客大多都会找到赵腊退,请他当导游、讲解德昂族传统文化,德昂族故事。十九大召开之际,赵腊退成为56个民族儿女寄语十九大的德昂族代表。
出冬瓜村有着浓厚的德昂族民族文化,现有德昂族酸茶茶室、织布房和水鼓舞表演队等,被列为中国文化与发展伙伴关系项目参与式社区文化旅游示范村,6年三台山乡德昂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出冬瓜村为主要保护对象)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出冬瓜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
在出冬瓜村,赵腊退整合了出冬瓜村德昂族文化资源,组成水鼓舞、采茶舞、老年舞等舞队,利用节庆时间到活动中心表演,并将德昂棍术、刀术、拳术和山歌融入其中,为出冬瓜村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德昂族水鼓舞传承人李腊补老人很开朗很健谈,吹葫芦丝、唱歌、跳水鼓舞、讲水鼓的制作、讲各个乐器的故事,他的老伴儿赵依退则像个忠实的粉丝一样,乐呵呵地在一旁听着、看着。李腊补老人最擅长的是水鼓的制作,他是德昂族水鼓舞唯一健在的传承人,老人家屋里挂着二胡、三弦、水鼓、葫芦丝等乐器,这些都是老人亲手制作的。
帮弄村
一个洋溢着现代气息的景颇族古寨,清一色的景颇老式吊脚楼设计风格,外墙体竹篾编织装饰,古色古香的“景颇老屋”展现在眼前。一条保存完好的滇缅公路,从山梁中把村子一分为二,横穿而过。走进帮弄村民小组,完全就是一次“重走滇缅公路,体验景颇风情”的全新体验。
帮弄村民小组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距乡*府所在地12公里,距国道4.5公里。这里生态环境良好,景颇族传统民风民俗氛围浓厚,老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从村寨中间横穿而过,抗战文化、景颇族文化丰富多样。
香蕉、甘蔗、咖啡让帮弄村民小组群众尝到了生活的甜头。近几年来,坚果种植通过*府引导,走“*府+企业+农户”的模式,更让帮弄群众看到收获的希望,一条健步踏上康庄大道的希望之路。
帮弄村景颇族特色村建设,景颇族乡村风情体验区在现帮弄村民小组村庄内,主要项目是景颇族传统民居保护改造、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创建工程。特色产业园观赏区在帮弄村民小组西北部,主要项目是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坚果、咖啡、香蕉。滇缅公路遗址及抗战文化纪念标志在村外。帮弄村民小组即将建成展示景颇族原生态文化和抗战文化、山地乡村休闲文化旅游特色村。
允欠村
三台山乡帮外村委会允欠三小组——一个纯德昂族聚居的自然村。允欠村从海拔多米的高山上搬迁下来,搬迁后的允欠村毗邻国道,交通十分便利。走在村里,健身器材、凉亭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时映入眼帘,通往村广场的道路两侧种有菠萝蜜树,散养的土鸡在树下悠闲地觅食,一幅田园牧歌的景象。
上帮村
三台山乡邦外村委会上帮村民小组是一个纯德昂族村寨,现有村民45户、人,都是4年从山上的邦外老寨陆续搬迁过来的。上海市民宗委对口帮扶三台山乡,在乡*府的统一规划下,村民盖起了新房。为了感谢上海市民宗委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与帮助,大家给新村取名为“上帮村”。
杨善洲纪念林
德宏自然条件优越,芒市三台山乡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民族乡,以杨善洲纪念林为拓展平台,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加义务植树,将芒市杨善洲纪念林的建设作为生态田园城市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努力将芒市杨善洲纪念林基地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又一生态新区。
芒市
芒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古为“滇越乘象国”地,是中国历史上较早通向世界的门户之一,是古代著名“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素有“滇西边陲第一镇”之称,南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68.23公里,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
芒市是德宏州州府所在地,辖1个街道(勐焕街道),5个镇(芒市镇、遮放镇、勐戛镇、芒海镇、风平镇),5个乡(轩岗乡、江东乡、西山乡、中山乡、五岔路乡),1个民族乡(三台山德昂族乡),80个村民委员会,13个居民委员会,个自然村,个村(居)民小组。
芒市以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芒市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民族风情淳朴,资源丰富,是中国咖啡之乡,“孔雀之乡”、“黎明之城”,南传佛教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文明城市、云南省四大旅游热区之一。
美丽的孔雀湖畔,让人顾盼流离;普光照射的大金塔,让人心如菩提;奇异的树包塔,让人叹为观之;独树成林的大榕树,让人大开眼界;迷人的黑河风光,让人心旷神怡;神奇的三仙溶洞,让人折服于上天的*斧神工;而醉人的瑶池温泉,又是如此的让人神迷销*;还有那勐巴娜西珍奇园,无数的奇珍异鸟在招展欢鸣。来芒市,体验南传佛教之都的魅力。
不存在没有文化的民族,也不存在没有民族的文化,各种文化的承载主体永远是该民族的主体人群本身。一个民族的文化,把它客观地阐释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并且尊重它。作为民族文化的承载主体,我们有责任了解和坚守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并能准确地告诉世人。
本文由易编辑整理,部分文字、图片转摘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我们发布的内容有异议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删除。
电子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