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原创发挥好社科界思想库智囊团
TUhjnbcbe - 2024/7/13 20:03:00

发挥好社科界“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云南省社科专家脱贫攻坚调研咨询活动综述

云南理论网记者王大林余国鹏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要决战脱贫攻坚,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工作难度大的县乡村,按照“五个一批”的办法,强化分类施策、挂牌督战,着力攻克最后的堡垒,牢牢把握“两不愁三保障”基本标准,严格验收。要防止因后续政策支持不足返贫或因病因伤返贫。要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这为我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寒山区脱贫攻坚实践经验调研组走进幸福之家调研

4月,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组织省内13个单位的47位专家学者,聚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深入12个州(市)的25个县(市、区)扶贫一线开展调研咨询,系统总结我省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研究提出我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年的思路办法,形成了一批针对性、建设性、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为我省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咨询。云南省社科专家开展脱贫攻坚调研是我省社科理论界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大局的一次实践行动,充分展示了社科工作者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的精神面貌,有效推动我省社科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5月15日,省社科联举办了年社科学术沙龙第2期“云南社科界助推脱贫攻坚调研座谈会”;6月22日,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共同主办了云南省社科专家脱贫攻坚调研成果汇报会。两次会议一脉相承,与会的专家学者从调研实际出发,分别从调研方式方法、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值得借鉴推广的好做法好经验等角度,针对不同贫困地区提出了对策建议。

石漠化地区脱贫攻坚实践经验调研组到西畴兴街镇新兴社区入户了解情况

“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整族脱贫实践经验调研组的专家分组分批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临沧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对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佤族、普米族、阿昌族、拉祜族、布朗族、景颇族、怒族和傈僳族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开展调查研究。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通过座谈、走村入户、访谈等形式,专家组在收集第一材料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了我省整族脱贫的一些有益经验。一是精准设计,建立健全我省少数民族整族脱贫制度,形成“党政主责、部门主推、企业主帮、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精准施策,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结合云南民族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原则,创新实践“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攻坚模式。从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农户生产、医疗教育卫生、环境保护、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等各方面体系化推出帮扶计划和实施工程,政治经济资源向贫困山乡倾斜,社会力量导向脱贫攻坚一线;推进企业集团结对帮扶,形成了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中烟云南公司、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等5家企业集团履行社会责任,对口精准帮扶布朗族、阿昌族、怒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佤族、傈僳族等8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一个民族一个集团帮扶”的整族帮扶精准帮扶之路。

“独龙族整族脱贫的实践经验是云南乃至全国的典型代表”,调研组专家这样说。调研组的专家对独龙族整族脱贫经验总结道,一是国家层面统筹推进,启动“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采取精准滴灌,设立专项资金实施精准帮扶。二是打破以往省州部署,县乡落实的扶贫模式,直接由省州牵头推动落实,将扶贫责任落实到省级部门,由县、乡两级政府负责具体实施,开启以建制乡和民族整体进行综合扶贫新模式。三是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实施了安居住房、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特色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素质提升“六大工程”。三是构建了省、州、县、乡四级组织网络,分别成立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领导小组。四是立足绿树青山,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强势的机制途径。五是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共同帮扶合力攻坚。六是着力强化基层党建,引领激发内生动力。

石漠化地区脱贫攻坚实践经验调研组在西畴江龙村听取“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的情况介绍

“不让一个贫困地区落伍”

负责石漠化片区、沿边地区和高寒山区的专家调研组分别走进石漠化片区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曲靖市师宗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高寒山区的迪庆藏族自治州、昭通市,以及25个沿边县(市、区),开展调查研究。“云南能否夺取脱贫攻坚的胜利,成败、关键在深度贫困地区。”这是调研组专家谈到的感受。

调研组的专家在谈及我省度贫困地区的脱贫经验时,认为云南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采取了超常规举措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一度被认为罹患‘生态癌症’的西畴县,是云南石漠化片区治理的典型。”到西畴县调研的专家指出该地区扶贫开发的经验在于,一是形成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二是提炼出“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同时针对石漠化片区生态环境问题创制出“山、水、林、田、路、村”的综合整治方法。三是建立健全“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水窖、水塘、水库等水利工程,推广沼气、太阳能、电能等清洁能源。四是设立“扶贫车间”为留守妇女、老年妇女、搬迁民众等特殊群体提供就业,通过设立乡村的保洁员、护林员、护河员等公益岗位,提供给特定贫困群体的就业。五是创新出救济与激励相结合的帮扶机制,培训农民卫生习惯,通过提升人居环境改变村容村貌。

高寒山区调研组的专家对“海拔高斗志更高,缺氧不缺精神”的迪庆州扶贫精神,大加赞赏。针对高寒山区扶贫开发经验来说,专家指出,一是创新性地实践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的内生机制,在基层党组织支持和引领下,充分发挥群众性自治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创新实践“精准扶贫感恩连”。二是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双融合、双促进”。三是创新高寒地区产业扶贫路径,依托自身的生物资源优势、民族特色村、传统民族工艺以及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相融合。四是创新生态扶贫新路径,建成全国藏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沿边地区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不仅生动见证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独特优势和制度伟力,而且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逐步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云南特点”的沿边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和制度模式。”沿边地区调研组的专家如是说。他们提出云南沿边地区脱贫攻坚基本经验,表现为精准扶贫与全面脱贫相结合、党政主责与多方协同相结合、物质扶持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制度创新与监督落实相结合、政策宣传与示范引领相结合、精准脱贫与返贫防控相结合、多措并举与因地制宜相结合、脱贫攻坚与兴边固边相结合。从其特殊经验来看,表现为坚持政治强边、坚持产业富边、坚持边贸活边、坚持绿色美边、坚持文化固边、坚持治理稳边、坚持互通睦边。

沿边地区脱贫攻坚实践经验调研组在麻栗坡调研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是参与调研的专家们的心里感受。他们认为,持续扶贫的关键是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在谈到脱贫之后,如何加强成果巩固,专家们一致认为,一是把产业增收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长久之策,因地制宜,创新完善,推动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格局,推进产业扶贫项目与乡村产业振兴项目,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二是多维度防范脱贫人口的返贫风险,阻断贫困代际传播的返贫风险,加强政策实施效果监测。三是夯实就业对扶贫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四是多层面提升扶贫主体的持续动力机制,加强扶贫文化建设。

在成果汇报会上,省委宣传部相关领导提出,社科界要继续做好社科专家基层行活动,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练就过硬的看家本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学术理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云南高质量发展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履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责,找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加强战略问题研究、前瞻性研究、重大问题研究和热点问题研究,为党委政府作出决策提供高质量服务;要着力培养锻炼队伍,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认真贯彻“四力”要求,在走进基层和深入群众中增强社会责任与创新能力;要注重完善制度建设,推动社科专家基层行活动深入开展,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成为社科工作者的常态和自觉行动,使“社科专家基层行”成为广大社科工作者树立崇高追求、自觉服务人民的有效路径,成为社科界为各级党委政府建真言、献良策的纽带。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发挥好社科界思想库智囊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