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桑伟林
年12月初,作为上海市第二十批援滇医疗队的一员,我生平第一次来到美丽的云南,进驻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这个拥有中国“目瑙纵歌之乡”美名的祖国西南边陲县城。
上海浦东到德宏州首府芒市机场需要四五个小时,再从芒市上高速,还需要约1个多小时到达陇川县县城-章凤镇。据以前的医疗队员反映,高速公路未通车之前芒市到陇川县需要走盘山公路,一路颠簸数小时,屁股都疼得厉害。
春节期间,我们这批医疗队员回到各自家中,不过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打乱了全国人民的春节,也差点阻断了我们这批医疗队的行程。
2月初经过多方协调,医院和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协助下,我们医疗队带着多方筹措到的口罩和护目镜等防疫装备终于搭乘南航CZ航班抵达医疗队驻地,投入到全新的“战疫”之中。由于2月初正好是国内疫情高峰期,出行人群极少,我们意外享受了一次“包机”服务,整个航班乘客人数不到20人。
最近,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升级,全球感染人数已经超过万,我所在的边境小城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身处城市的我们可能不清楚,边境线大部分地段无天然屏障阻隔,口岸、通道、便道、小道较多,这无疑增加了当地的疫情防控工作的压力。
因此,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也在援滇医疗队杨烨队长的带领下,时刻与上海的院领导、科室主任们保持沟通和联系,一边继续医疗帮扶,一边协助疫情防控。医院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我们医疗队里的呼吸科张医生的指导帮助下,为我们医疗队在这个特殊时期开展工作增加了信心。
我们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同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他人提供帮助,寄送一些防护用品。我还在这里寄出了陇川县第一个国际快递包裹。
虽然目前的工作重心是抗疫,不过骨科、普外科、妇产科有许多急诊和限期手术仍然需要开展,疫情期间如何安全地收治患者和手术非常关键。
经过大家反复多次协商讨论,我们医疗队一起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带领大家学习新冠肺炎的诊疗知识、疫情期间外科手术的操作指南以及穿脱防护服的培训,争取做到“战疫”、“战贫”两不误。
说起来,我到这里之后,医院的医务人员们紧密合作,在这里开展实施了第一例关节镜巨大肩袖修补、第一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关节镜重建……我还建立了每月一次的业务学习讲座制度,希望把上海经验带给边陲地区的同行们。我始终认为,医疗对口帮扶不仅仅是看几个病人、做几台手术,真正的意义和目的在于把技术留在当地,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形成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从而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的目标。
说实话,因病返贫,以前没体会,但真正到了这里,医院的技术跟不上,很多病人只能去省城看病,一路上路费、治疗费、住宿吃饭,花费真的很多,有的病还得定期复查,万一碰到手术并发症,就更惨了。所以,在骨科我收了一个徒弟,他特别好学上进,手也巧,很适合做手术。我希望在剩下的几个月里,把一些基本的操作教会给他,解决这里一部分老百姓看病的需求。
我还跟他约定,等年,他报名到上海来进修,我还带他。
陇川县跟缅甸接壤,两地关系十分密切。缅甸出现确诊病患后,缅甸政府实施了封国、暂停举办节日庆典、各地街区/村庄都需要建设隔离区,让所有返乡人员进行医学隔离14天等一系列防疫措施。
在我国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陇川县在自身防疫物资并不充分的情况下,主动向接壤的缅甸八莫县捐助防疫物资,医院,并加强边境口岸进出人员的管理,对数公里长的边境线加强巡逻。
我们医疗队也医院选址和筹备工作,我们也向院长主动报名,如果需要,我们可以投入到边境防疫工作中去。
医院对于有境外流行医院就诊、住院手术的患者,按照防疫指南严格进行隔离观察,确保疫情期间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陇川县还未发现确诊病例。不过,县里从上到下都很重视,这里的院长告诉我,我们一定要控制好,因为这里的医疗条件差,跟武汉是不能比的。
由于疫情的原因,这里最热闹的两个民族节日:目瑙纵歌节、泼水节都被迫取消了。但这段时间,我度过了自己38岁的生日,与当地医务人员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也收获了病人的感谢和信任。虽然时刻惦记着两千多公里外的家人,同为医务工作者的太太也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三年级的女儿一个人在家视频上课学习,我没有遗憾,因为这是我人生中极其珍贵的经历。
(作者系上海市第二十批援滇医疗队员、医院骨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