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四大主要滇青茶产区,由北而南分别为保山市、临沧市、普洱市及西双版纳州,其气候地理条件分述如下。
保山市茶区
保山地区是云南省开发极早,也是一个沉淀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的边疆多民族地区,以今保山市为中心的怒江中游流域,约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考古学证明,在战国中期以前,“哀牢夷”——已形成了具有统治机制的部落联盟,继而又建立“哀牢国”——一个兴盛一时的奴隶制国家。
保山市于汉朝时称“永昌郡”,明朝先后置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永昌军民府“保山”,于今使用名称即首见于明嘉靖三年(年)设保山县为“府附郭”之时。保山是著名的“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也是在中国境内的最后一段,古代有着频繁的商贸活动;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也是滇西战役的主战场,著名的“滇缅公路”即由此通过,更加凸显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保山市于年6月由保山地区撤地设市改制,管辖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地处云南省西部,省内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临沧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相邻,西边、南边与缅甸交界,面积平方千米,人口多万人。北纬24°08′~25°05′,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米;主要河川怒江由北而南贯穿,直接进入缅甸;澜沧江则通过东部,进入临沧、思茅、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温度14℃~20℃,年平均相对湿度75%~84%,年平均降雨量毫米~0毫米。在云南4个主要产茶区中,纬度最高、平均海拔最高、气温最低、日照最少、雨量最少。辖区保山市、昌宁、腾冲、龙陵、施甸等地,都有茶叶生产,除晒青茶外,昌宁县亦生产滇红。茶叶、甘蔗、烟、咖啡为保山地区骨干产业。
就目前云南普洱茶生产地区来说,保山所生产的晒青毛茶普遍不受重视。然据笔者了解,保山地区目前尚有不少栽培野生茶区并没有完全开发,相对于西双版纳勐腊、景洪、勐海等地都已经被过度采摘的情况,此地区的茶质仍然十分厚质饱满,适度管理与正确制作,仍十分具有开发价值。目前已有茶叶集团在保山投资设立大型茶厂,所收购的茶菁涵盖保山、临沧、思茅等绝大部分茶区。
临沧市茶区
临沧为通往缅甸和东南亚的重要门户,素有滇西南“边陲宝地”和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黄金口岸”之称,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临沧市现属辖地,古代亦属“永昌郡”管辖。清朝改土归流后,乾隆十二年(年)隶属永昌府(保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将大理专区的缅宁县(现称临沧县),保山专区的双江、耿马县,普洱专区的沧源县等4县划出,建立了缅宁专区。年和年间,又从保山、大理专区划入了镇康、顺宁(今称凤庆)、云县3县;并把专区名称改为临沧专区,年正式改称临沧地区。
临沧地区于4年11月撤地设市,正式更名临沧市。地处云南省西南部,省内与保山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普洱市相邻,南边与缅甸交界,面积平方千米,人口多万人。北纬23°29′~24°16′,地势北高南低、东西两侧高,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米;怒江支流由东北走向西南,澜沧江由北而南沿县境东南侧流过,进入普洱市澜沧县。年平均温度15℃~20℃,年平均相对湿度70%~82%,年平均降雨量毫米~毫米。辖区临沧、凤庆、云县、永德、镇康、双江、耿马、沧源等地都有茶叶生产,除晒青茶外,凤庆与云县所生产的滇红可说是高经济作物,为云南省在全世界的知名特产。
临沧市是目前云南省产茶量最高的地方,原本以绿茶为主、红茶次之。从3年开始,云南普洱茶热潮引发,许多以生产绿茶为主的茶区相继生产晒青毛茶。栽培古树茶目前以勐库较为人所熟知,而临沧南部地区以永德附近为传统大量青毛茶产区。4年开始,许多大小型茶厂不断进驻临沧市设厂,多数集中在中南部地区。
普洱市茶区
相传建兴三年(年)春,蜀汉丞相诸葛亮请缨南征,平息南中诸郡叛乱。七擒七纵孟获,孟获受感召跪于帐前说:“……自古未尝有过,安得不服乎!天公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诸葛亮请孟获入帐,设宴庆贺,委任孟获照旧掌管南中事务,所占之地尽皆退还。孟获及所胁从的部族酋长、蛮兵无不感戴,欢呼跳跃。诸葛亮经过一个月的艰苦跋涉之后,回到斑鸠峰下的坝子安营扎寨。数月来不毛之地的长途征战之后,思念起翠竹掩映的隆中茅庐,于是在帐中挥毫写下“思茅”二字。次日邀约各酋长会盟,拿着书写的“思茅”二字说:“此地就称思茅吧!”当地一酋长跪拜双手接过写有“思茅”的绸绢,众酋长胜感荣幸,欢呼丞相赐地名。由于部族语音的缘故,欢呼中喊的都是“思茅”的谐音,有的喊思摩,有的喊思么,有的喊西卯!
思茅地区于4年4月撤地设市,更名为思茅市,7年5月更名普洱市,管辖普洱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
普洱市地处云南省中南部,省内与临沧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相邻,西南与缅甸交界,东南江城县与老挝、越南交界,面积平方千米,人口多万。北纬22°02′~24°50′,为云南省面积最大地区。北部山势排列紧密,往南向东南、西南散开,呈扫帚状,北高南低;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米。主要河川澜沧江由北部临沧边境贯穿境内西南部。北回归线从中部景谷、墨江穿越,将全区大致分成南北两大部分。年平均温度15℃~20℃,年平均相对湿度77%~85%,年平均降雨量毫米~2毫米。在10个辖区县市中,每个县市均有生产茶叶,其中以普洱市、景东、景谷、澜沧、江城等地为主要生产县市,而滇绿、滇青均有大量生产。
普洱市森林覆盖率达63%,有哀牢、无量两大山系的浩瀚林海,号称“绿海明珠”。经专家考察论证,在普洱市内7个县的29处密林中,有近8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有镇沅县千家寨2余年和余年的两棵野生茶王树,普洱县困卢山和板山两棵千余年的野生古茶树,景谷县正兴一棵千余年的野生古茶树,澜沧县邦崴千余年过渡型古茶树,景迈、芒景村千余年栽培型的万亩古茶园。以上等等属于云南普洱茶珍贵文化资产,均集中在普洱市。
目前普洱市在政府强力主导下,全力发展普洱茶产业,扶植补助多家民间茶厂企业。5年底把思茅市改为普洱市,普洱县改为宁洱市,展现了政府做大做强普洱产业的决心。普洱市目前已开发栽培野生茶、野放茶区,集中在北部的景谷、景东、镇沅,以及西南部澜沧县、西盟县。整体栽培古树茶总面积与老茶树,远超过西双版纳地区,在政府协调主导下,极有可能在近年超越西双版纳普洱茶产量与地位。
西双版纳茶区
傣语“西双版纳”直译为“十二千块田”,实际上是指十二个行政区域。傣族古称西双版纳为“勐巴拉娜西”,意思是“一块神奇、美好的理想乐土”。
西双版纳地处云南省最南端,北与普洱市相邻,南与缅甸交界,东与老挝交界,面积19平方千米,人口80多万。全境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北纬21°10′~22°40′,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米,澜沧江由北而南贯穿境内。年平均温度18℃~21℃,年平均相对湿度80%~82%,年平均降雨量1毫米~毫米。为云南省纬度最低、平均海拔最低、温度最高、降雨量最高,但普洱茶生产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的区域。全州地形以中低海拔、丘陵地为主,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95.1%,盆地占总面积的4.9%。大部分地区海拔在米以下,景洪市海拔仅米。
西双版纳属亚热带气候,既无酷暑亦无严寒,日照充足,相对湿度大,雨量充沛;土质以砖红壤和赤红壤为主,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勐海享有“大叶茶故乡”的美誉,也被尊称为“普洱茶的原产地”。下辖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以及11个国营农场。于境内还有全世界唯一在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雨林区,在国内外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的美誉,为全世界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接纳为生物保护区成员。
以往,传统普洱茶最知名的产地,厂方以勐海茶厂,地区以六大茶山茶区最为人所称道,所在地区都在西双版纳辖区,凭借优良文化传承与优质气候地理环境,可说主宰数百年普洱茶主流市场。近年,因普洱茶市场再一次兴盛,过度采摘与不实茶品重创这传统品牌;若不再有适当的措施保护品牌与产地,西双版纳的数百年的优良茶质与品牌,将成为历史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