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职业学院是把一所边疆小校从不可能变成可能创建了一所高校,除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学校班子大胆创新改革亮剑和全校师生员工团结一致,主要是有——巜三棵树精神》
一、三棵树精神核心
横刀立马创学院,鍥而不舍求发展。艰苦奋斗建校园,造就人才兴边疆。
三棵树精神是德宏职业学院在党的领导下,学院班子和全体师生员工团结一致,把一所边疆小校从不可能升格而变成学院的精神彰显出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主要体现为四种精神:
★自力更生、铲草修路、共筑围墙的艰苦奋斗精神。
★狠抓管理、总结经验、向五十分钟要质量统考名列前茅的奋勇努力的精神。
★抓住机遇、锲而不舍、使边疆小校升格为职业学院,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咬定目
标不放松的“钉子”精神。
★上下团结一致,能吃苦、受得气、能吃亏的前赴后继、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的“傻子”
奉献精神。
二、三棵树精神内函
三棵树精神是德宏职业学院在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几代班子和广大师生员工在学院发展组建中所创造形成的锲而不舍的强大一种精神力量,这是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精神和边疆扑实民族勤奋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合和体现。是激励几代人前赴后继的精神源泉,是职业学院乃致全国全省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精神将会在学院今后百年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
三棵树精神彰显的是艰苦创业精神,学院年成立,经历了师生共筑围墙、铲草修路自力更生的艰辛工作的精神,在办学中不断总结经验、狠抓管理,向五十分钟要质量,在全省统考中名列前茅奋勇努力的精神,在学校撒并“三叉路口”抓住机遇、大胆创新,使学校升省重、上国重、和创学院,在欠发达的边疆把不可能升的小校升成大学的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更体现职院几代人能吃苦受得气吃得亏的前赴后继的“傻孑”奉献精神,职业学院成立认后几届党政班子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乘风起航、团结广大师生员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筑梦边疆,做出特色;使学校受到省和国家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也受到边疆各民族的爱戴。这个精神将会在学院百年发展中起到不可估量的力量!也为边疆振兴经济文起到引领作用。
中文名:三棵树精神
曾用名:德宏职院精神
地点:云南·德宏·芒市
意义:在艰难中亮剑、发展创新、百锲不舍的强大精神力量。时间:年至今
※倪国强
序言
读《使命只争朝夕》
原以为这只是一本工作总结之类的书,虽有记录存档的史料意义,但不会有太多的可读之处。多年来见到的类似这种汇编的书很多,因而还没看就先产生了这种想法。当我接过初样,才大略看了几页样书后,就被粘住了。接着越看越觉得有意思,无论文字还是内容都生动感人,充满活力,让你边读边感受到一种鲜活的奋斗精神在激励着你,一个个为事业而拼搏的形象,就活生生站在面前。那样朴质又充满责任感,那样忠诚而又个性鲜明,犹如看了一部精彩的艰苦创业连续剧。
的确,《使命只争朝夕》就是一部生动的创业史,把德宏边疆为培养医务人才,创建卫生学校,直到建成多方位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职业学院的整个过程,展现给了我们。让我们通过一件件生动的事,一个个具体的人,感受到一个时代的大气磅礴,感受到社会主义边疆是怎样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没有创业者们的艰苦奋斗,没有建设者们洒下的辛勤汗水,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德宏新边疆。从这个意义上说,《使命只争朝夕》又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它把一代代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开拓精神记录并传承下来,成为我们后来者继续建设边疆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的,《使命只争朝夕》中我们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到了建设者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其中敢为人先的精神,更是一大亮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中专到大学,完成了一个个零的突破,实现了一次次漂亮的转身,很多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变成了现实。这要归功于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是祖国给了边疆更多的阳光,给了边疆各族人们更多的温暖。但具体的事还
要靠具体的人去做,要靠具体的人去努力去争取,才能最后实现。我们的事业发展到今天,正是凭着一代代建设者无私无畏,敢想敢干的精神,才得于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才得于让昔日的边疆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或许有人会说这些人真傻,但正是这种可贵的傻劲,才使我们的事业长足发展。或许有的人说这些人真磨得,连面子都不要了,如果为了整个事业的发展,为了边疆各族人民的利益,个人的面子又算得了什么呢。正是这些傻子,正是这些不顾个人面子的人,才勇于去做敢为人先的事。
此书既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创业史,又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教科书,它承载着无数人共同奋斗创业的精神。在今天这种精神已成为一种宝贵财富,它将继续激励着来者不断奋进,犹如接力比赛一样,不断超越,不断创造。此外,关于文字还必须一提,同样一件事,表述的方式不一样,感受也截然不同,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读这样的书,给人于信心,给人于力量,同时也能从字里行间享受到文采带来的美的享受。
年8月于芒市
ANRENDECHUANQIGUSHI
结束语
时至年,德宏职业学院走过了58个年头,经过长期的积淀,具有坚实的基础,曾经有48年的卫校历史,有一批老中青结合、专业知识结构合理、事业心和责任感极强,蓬勃向上的教师队伍。时有党支部15个,党员名;党群部门5个,行政部门8个,有教学业务机构12个。有教职工人,其中专任教师人,教授5人,副高69人,讲师人,硕士学位77人,在读博士4人;具有“双师素质”的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学科带头人7人。有学生人,其中外籍学生45人。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1%。目前已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德宏职业学院发展到今天,是几代教育工作者长期艰苦奋斗、立足边疆、开创发展的结果。“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艰苦的年代没有虚度光阴,面对困境而不困惑,寻求发展之路;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敢为人先,抬高眼界、放开手脚,做前人没想过的,干别人不敢干的,拿出了破旧立新的豪情、翻篇归零的气魄,以“不违法规破常规”的改革精神,打破条条框框的陈旧观念,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积弊。以一往无前的气势冲刺攻坚,将全部力量集中到干事业上,把全部本领施展到谋求发展上,工作先人一步,事事胜人一筹,在挑战中奋进,在赶超中亮剑,在跨越中决胜。岁月匆匆,时光如流,回眸奋斗历程,多少容颜已老,多少青春不在,但人生无悔,岁月暗香,筚路蓝缕,情牵半世纪。几经周折、几度困境,痴心不改,壮志未酬初心依旧。天道酬勤,有志者事竟成,中专升大专,卫校变职院,雷崖让山谱华章!展望未来,职教新篇激荡胸怀,职院迈入新征程,一代娇子,心怀壮志,雄才方略写新篇。往昔50余年,岁月峥嵘写春秋;未来一百年,浓墨重彩竟风流。边陲职教大业,如蒸蒸日上,似江河奔涌,青出于蓝,后继不乏。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筑梦德宏,舟击碧浪,广阔前景万木春!
写巜使命只争朝夕》感
写作源于一种冲动。翻阅德宏职业学院创建发展资料被一种激情感染着,那些激情是什么?是锲而不舍、拼搏不息的意志;是甘于清贫、初心不改的守望;是把握机遇、乘势而上的决策;是立足州情、改革创新的闯劲。为了德宏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许许多多的老教育工作者扎根边疆,用尽毕生精力,做出巨大贡献。最值得肯定的是一个普通的边疆小校历经无数风雨,战胜各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
最终厚积薄发,创建了一所大学。这是一种新时代的亮剑精神,是德宏教育发展的一次飞跃。目睹欣欣向荣的新景象,笔者作为一个德宏人,内心十分欣慰,同时也充满了感恩。感恩远去的拓荒者,感恩健在的创业者,感恩正在致力发展的继承者。心有感触,笔下生风,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使命只争朝夕》一书终于完稿。全书15万字,分为13篇。以职业学院的创建和发展为重点,时间上溯至20世纪60年代,记述了学院的前身,一个孕育飞跃的后历史阶段,显现出厚积薄发的强劲态势。时间下限至年,讲述十年间学院的正式创建及发展状况。曾经的争取,满怀信心,曾经的曲折,永不言弃。此书采用文笔与史笔相结合的手法,集资料性、历史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内容翔实生动而丰富,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一所学校艰苦卓绝的蜕变。
在撰写此书过程中多次得到德宏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根顺,院长沙玉庄,原任党委书记杨子平,原任院长李长富等学院新老领导及学校员工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工作进展顺利,一气呵成,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跨度较长,本人对职业教育工作不太熟悉,加之水平有限,难免有错误和不尽人意的地方,恳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作者年4月